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章列表 -> 林修英工作室 -> 详细

何谓数学课堂教学——听课有感(浦口中心小学 翁小苏)

作者:林修英 | 文章来源:连江县敖江中心小学 | 阅读数:519 | 发布人:林修英 | 发布部门:教师 | 发布时间:2015-06-07 20:31
 赞美:0  评分:  收藏此页

何谓数学课堂教学

                              ——听课有感

                         浦口中心小学 翁小苏

 

    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听了四位教师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一课,在惊讶于他们课堂中展现的教学艺术的同时,更是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何谓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数学

   即数学味。随着数学课堂中“生活味的渐浓,数学味被逐渐淡化、冷落、直至缺失,从而导致数学教学价值的失衡。

   但是在这四节课中,四位教师都注重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与动态生成的过程,将数学味融入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使每个活动都伴随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猜想等数学思维活动,这一理念,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数学味,实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如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的教学:

片断一

生:三角形是固定的,比较稳定。

师出示教具,生拉动三角形。

师:确实具有稳定性,为什么?

生:因为三角形有三条边。

评议后,师: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小棒来验证。

生操作展示:拼成的三角形完全一样。

师提供同样的小棒四根拼成四边形(以反例来验证)

片断二

师:为什么都用到三角形?

生: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拉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后问:为什么同样的材质,三角形拉不动?

生操作:甲组拼三角形,乙组拼平行四边形。(要求:个数拼多的组获胜)

展示评价后师问:为什么不给获胜的乙组掌声。

    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有很多的生活经验,但都不能主动地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在上面两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生活现象,解释生活现象,从中获取数学知识的本质,体现数学教学的价值。

    二、课堂

    即40分钟课堂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效、无效、还是低效的 ,是受很多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但最关键的是取决于教师能否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有效性。

   “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有兴趣的学习是富有主动性的,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有效的一个最简单的法则。《三角形的特性》一课,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原则:

    李老师的课是先让学生画三角形,初步感受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再引导学生在辨析(课件中的图形是三角形吗?)后概括三角形的特征,最后应用特征判断三角形;而郭老师是这样安排的:课件出示金字塔、桥、屋顶等图片后问:有三角形吗?要求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后展示评价,学生情绪高涨,每个三角形的顶点、角、边的评价都非常细致、中肯,无形中三角形的特征在每个学生的脑海中都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不难看出,两位教师对于什么是三角形这一环节的设计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个性,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了思考、操作、判断、表达的机会,都有了思维逐渐清晰的过程,也就体验到了成功,感受到了乐趣,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三、教与学

这是一组相对依存的概念,它们的内涵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永远探讨不完的。在这里我只能谈谈教与学中问题的设计与发现,问题的设计是教师的行为,而问题的发现则是学生的行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应能引发学生思维,能突破重难点,能达到教学目的,能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主动探索,以期激起更深的认知冲突,思维不断迸发。

叶老师的课堂中以“建筑师为什么钟情于三角形?”来引导学生思维;吴老师以“试着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关注学生的思维起点;郭老师以“这个图形也有三条边,三个角,那它是三角形吗?”作为诱饵,引发学生自主思维,主动建构知识 内化认知.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与学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不是圣人,课堂不可能十全十美,关键在于自我剖析,自我反思。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http://test.zhjyzy.com)
 ICP备案号:闽ICP备13015615号-6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07022233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