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章列表 -> 林修英工作室 -> 详细

评《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敖江中心小学:陈先国)

作者:林修英 | 文章来源:连江县敖江中心小学 | 阅读数:553 | 发布人:林修英 | 发布部门:教师 | 发布时间:2015-06-01 16:25
 赞美:1  评分:  收藏此页

 

                 评《三角形的特性》一课

敖江中心小学:陈先国

本人有幸于2015519日参加了福州市课堂教学开放日琯头中心小学专场活动,听了李海榕老师的《三角形的特性》一课,现谈谈听课后感受。三角形的特性是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三角形的底和高等内容。李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

李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没有直接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定义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紧紧围绕“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先通过画画想想,让学生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在学生展示作品中,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学生初步形成的三角形概念是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通过课件展示两个例子进一步感悟:①展示图形,这个图形也有三条边、三个角,它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三条边要围起来。②展示图形,这个图形有三条边,(也是没相邻两条边的端点相连,围在一起,那它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在学生辨析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接着安排判断练习,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2、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李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分为三个层次,先用媒体出示生活中鸟巢,金字塔,埃菲尔铁塔,电线杆等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给定的小棒摆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注重动手操作,触摸概念本质。

我们都知道,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学生要在感性经验的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和数学思维才能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分辨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或属性。这节课中,李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组织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数学活动中认识了三角形。比如,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理解。

改变了过去我们老师上课时出示“三角板”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通过“拉一拉”我们知道了三角形很稳定,四边形容易变形。孩子嘴上虽然同意这样的说法,但心里会犯嘀咕。如果把四根钢管按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焊接在一起,难道它会不稳定吗?而实际上,把四根钢管焊接在一起是非常稳定的,但这与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不同的。那么归根结底,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呢?所谓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指: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李老师不仅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索,更让孩子在活动中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因为----三条边确定、大小确定,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真正切切触摸到了的数学概念的本质。

另外,我也提出两个问题,一起探讨:

1、有关三角形稳定性。学生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和四边形,体会三角形的形状只有一种,四边形可以摆出许多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个结论的得出还缺少一定的验证与讨论,因为摆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一样长,如果不一样长,摆出来的三角形可能是左右对称的。建议可以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如果底板是透明的话,则能解决看起来不一样,但翻转后能重叠。这样对于结论的得出更有说服力。  

2、有关三角形画高。画高时面对中下学生画法指导再细致一点,生活中的高是“水平”的,提供的是水平这条底上的高。但数学上的“高”是要突破这一直观感觉的。不是水平这条底上的“高”是斜的。怎样画?如何突破?只有突破了对高的认识,才能真正理解高的画法的。我想,在学生通过自学,初步了解什么是高和尝试画高后,在看屏幕上的电脑画三条高环节之前,能否在课件上把画好一条高的三角形旋转一下,原来画的这条高还是不是原来底边上的高吗?从其他顶点出发还能画高吗?怎样画?三角板该怎么摆放呢? 让学生想后再加以课件演示辅助,这里要适当的“留白”,让孩子的思维与电脑同步作画,我认为会把孩子疑惑的地方会打开,或者说是作画的基本技能落实的会更加到位。

    总的来说,李老师的这堂课教学流畅、层次分明,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较好。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http://test.zhjyzy.com)
 ICP备案号:闽ICP备13015615号-6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07022233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