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章列表 -> 林修英工作室 -> 详细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评课稿(高 笑)

作者:林修英 | 文章来源:连江县敖江中心小学 | 阅读数:586 | 发布人:林修英 | 发布部门:教师 | 发布时间:2015-06-01 16:21
 赞美:0  评分:  收藏此页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评课稿

              高 

聆听林璘老师《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我真切地感受到林老师和谐、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林老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引领,演绎出新课标下全新的数学活力。许多独到之处值得我好好学习: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节课,林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富有生活气息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生活垃圾分类的扇形统计图,有利于学生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自主探究。这样把枯燥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乐学,还渗透课标中提倡的理念“学有用的数学”。

在学生列出的3个算式中,其中3/103/10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有效地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复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法则。另外2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诱导全面探究,主动建构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数学知识与其说是一种结论,不如说是一种经历。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悟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林老师放手让学生试算3/10+1/4=?,他们的方法精彩纷呈:

3/10+1/4=12/40+10/40=22/40=11/20 

3/10+1/4=6/20+5/20=11/20  

3/10+1/4=0.3+0.25=0.55

针对方法②林老师追问与方法①的区别,引出“最小公倍数更简便,最后不用再通分”,而后组织学生评议“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并归纳总结算法,最后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示演示通分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使学生直观的认识了将不同分数单位转化成相同分数单位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数形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学习的方法迁移到异分母分数的减法计算中。整个过程,林老师精心引导学生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引领学生全面探究,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丰富练习形式,实现学以致用

做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必须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更快地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本节课,林老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有明辨是非的“数学诊所”,有基础的“数学展台”,有开放思维训练题“(  +  =3/8”,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计算的算理算法,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知识的合理建构。

四、合理把握角色,营造和谐氛围

和谐的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本节课,林老师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准确地把握好教师角色,始终以平等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深入其中。一手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气氛的绝活随处可见:如课前通过介绍分数的历史,笑谈德国谚语“掉进分数里”来活跃课堂氛围;课中以一声毫不吝啬的表扬,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带给学生巨大的动力与鼓舞;课末笑问学生“大家掉进分数里了吗?”,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当然,一节课的设计有精彩、有收获,亦有反思、遗憾。我谈谈自己在听课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林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异分母分数相加的计算法则后,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示演示通分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这样的数形结合让算法的抽象与算理的直观完美的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遗憾的是这一过程似走马观花,只是走了一下程序。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后,林老师设计了明辨是非的“数学诊所”题和基础的“数学展台”题,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知识技能。个人觉得如果先完成基础的加减计算题,形成数学模型后,再进行“数学诊所”的判断,是否会更利于学生的计算技能形成?

纵观整节课,真实有效、互动生成。林老师犹如高明的向导,引领着学生经历了独立探索——交流——尝试练习——总结算理算法——巩固运用的学习过程。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节课,让我收益颇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http://test.zhjyzy.com)
 ICP备案号:闽ICP备13015615号-6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07022233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