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章列表 -> 林修英工作室 -> 详细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敖江中心小学 陈晗)

作者:林修英 | 文章来源:连江县敖江中心小学 | 阅读数:542 | 发布人:林修英 | 发布部门:教师 | 发布时间:2015-06-01 16:20
 赞美:0  评分:  收藏此页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评课稿

                         敖江中心小学  陈晗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听了林老师执教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本人认为本节课目标定位准确,重、难点突出,有如下亮点:

一、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一开始,林老师用一句德国的谚语“掉进分数里”来导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并自然的引出生活垃圾的图片,给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学习素材,让学生根据情境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在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列出的算式中,其中3/103/10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而3/10+3/20是异分母的减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理念。

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林老师安排以下小环节。1、独立试算在题卡上。2、展示做法,对比评价。3、确定最优算法。通过上面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得出的算法有化成小数计算和通分计算。当学生出现这几种方法后,林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体会并感悟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此环节中教师将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算法多样化、优化的过程,使他们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既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最后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较,再次请学生解决生活垃圾中的另一个实际问题,再次让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注重数学方法的渗透。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阐述这样一个观点: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一两年可能就忘记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铭记在心的精神、数学思想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却使他们受益终生。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涉及到数学学习方法的教学以及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这是数学教学应该把握的一个核心内容。本节课涉及到的数学思想,一个是“转化”,即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学生已经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到此为止,学生就可以用学过的旧知识和已学过的方法解决新问题了。本节课对“转化”数学思想的教学比较到位。

而另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是“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数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和相互转化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它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使繁难的数学问题简捷化,使得原本需要通过抽象思维解决的问题,有时借助形象思维就能够解决,有利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和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数形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数形结合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在学习数学时必须面对数学的抽象性这一现实问题;教材的编排和课堂教学都在千方百计地使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借助数形结合思想中的图形直观手段,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和解决方案。在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法中,林老师通过演示数形结合的课件,使学生直观的认识了将不同分数单位转化成相同分数单位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重要性。

四、注重练习的层次性。

学生获取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在这节课中,林老师的练习设计从易到难,富有层次性,并且重视在开放性习题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林老师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及算法的优化原则。整节课精心设计,教学效果良好,让我受益匪浅。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http://test.zhjyzy.com)
 ICP备案号:闽ICP备13015615号-6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07022233号-18